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7342     * 贴子主题:没有陪伴,谈什么家人

帅哥:今天睡姿决定老子明天发型



积分:0
注册:2017-05-05
沟通:
Post By:2017/5/16 11:00:53
最近一次回家,正巧赶上了母亲节,这是我今年第四次回去。

父母就像所有“懂事”的老人一样,没有给我太多压力,只轻声说道:“别太累,没时间回来也没关系。”可是我们心里都知道,没有陪伴,还谈什么家人呢?

上个月看到一篇报告,说城市空巢人口又增加了,既有老人,也有青年,这其中当然也有我。

为什么我们逃离家庭,选择了孤身一人,这其中的原因又有谁说得清楚呢?家人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厌烦时既想逃离,逃离后又舍不得分开。

至少,在濮存昕的家庭里,有着我们憧憬的理想,也有现实的烦恼。

冯巩曾调侃濮存昕是“中老年妇女偶像”。

他的出身,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父亲苏民(原名濮思洵)是北京人艺的第一代演员,有人说这俩父子加起来,“能代表中国半部话剧史”。

宋丹丹、梁冠华、冯远征、徐帆、何冰、胡军这些演艺圈戏骨,都是苏民一手调教出来的。

由于父亲的缘故,濮存昕打小就在人艺里厮混。一开始只是去蹭洗澡,玩着玩着就被老一辈艺术家举手投足的风采所感染,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但父母们没有逼着他一条路走到黑,因此濮存昕的天性得以放肆生长。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濮存昕这一代人正巧碰上了“文革”,没考试就毕业了。他加入了红卫兵,好几天不着家。

第一次晃荡了几天之后,他担心父母发火,半夜摸黑回家,却被父亲逮个正着。在他离开的这几天里,父亲每天都守夜到很晚。没想到这一次抓现行,父亲并未责骂,只说了一句:“没关系,经风雨见世面。”

后来,知识青年得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濮存昕也去了。得知消息的母亲从河南“五七”干校赶回来送他,濮存昕却躲了起来,怕母亲伤感情。

没想到,母亲还是独自赶到了学校,举着勺子对他说:“勺没带。”濮存昕接过勺,母亲一扭头便要走,后辈和肩微耸着,像是已经哭了。

男女之情似乎总是天地可鉴,世人皆知。可是亲人之爱,却能比山更高,比海更深,浸透在日复一日无声的陪伴里。

父母的这些秉性,似乎也循着基因,伴随着濮存昕的生命舒展,遗留至今。

在他33岁那一年,妻子为他诞下一女,取名濮方。

濮方的性格和濮存昕天差地别,小时候的濮存昕活泼得像个野孩子,而濮方长到初中,依旧保持内向。

为了不让女儿在宠爱中变得内向依赖,濮存昕将16岁的濮方送到了美国。果然,美国的开放式教育很快弥补了女儿性格上的弱点。

但同时,烦恼也随之而来。

对于独自在异国求学的濮方来说,交友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为人父母的濮存昕总会担忧人心险恶,时常在书信中含蓄地叮咛女儿保护自己。

一晃,九年过去了,濮方学业成绩优秀,继续留美攻读研究生,也有了心仪的男友。濮存昕欣慰之余,依旧无法完全放心。

2008年8月,女儿暑假结束准备返美读书,濮存昕做了一件让中国式父母瞠目结舌的事——往女儿的行李箱里塞了一盒安全套。

当时的社会下,婚前性行为已是普遍之事。濮存昕想提醒女儿保护自己,却像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不知何从开口。没想到一片良苦用心,却引起了国内的热议。

欣慰的是,濮方理解了老爸的一片苦心,并郑重地答应濮存昕,她会为自己负责,不让父母过多地为她操心。

2011年,濮方学成归国。和大多数“星二代”不同,她没有继承父业进入演艺圈,而是选择了创业。

濮存昕尊重了女儿的选择,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先跟他做一年公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摔跤吧!爸爸》,父亲亲自带着子女上阵,只为帮她们摸清形势,铺平前路,当然,也会提出挑战。

青海玉树地震之后,濮存昕和女儿商议,筹划一次公益活动,为玉树的孩子们送上过冬的鞋子,活动交由女儿濮方全权打理。很快,濮方拿出了让父亲满意的方案。

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濮方还打算向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争取支持。没料到,却在陈道明老师这边碰了壁。

那天,陈道明正好在人艺排练,濮方上前邀请他为活动写句话,并录一个宣传VCR。

陈道明向来低调,很少露面。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写句话可以,录VCR就免了吧。”濮方清楚陈道明的性子,拿到签名祝福语后,略带遗憾转身走了。

刚走几步,又被陈道明拦了下来。他举起手机,笑着对濮方说:“这个VCR,我还是帮你录吧,你老爸给我发短信‘恐吓’我,我要不帮你,他以后就不带我玩了!”

原来,父亲濮存昕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她。这份来自家人的爱,缄默于口,却无时不在。

风平浪静也好,狂风暴雨也罢,一回头,便是家。

《写给女儿的家书》——濮存昕首次讲述父女往事

在父母眼里,我们的事,哪怕我们不说,他们也放在心上;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

可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爱情、和朋友出去玩……一切都令我们变得忙碌,而我们都会因为所谓的忙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忽略了家人的感受。每天点击手机1000次,也不见得一个月回家一次。

在欧派最新发布的《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数据中显示,多数中国家庭已陷入情感表达尴尬症。

父母表达关心的方式,可能不一定讨喜。我们爱他们的方式,也表现得很含蓄。

可是,人生海海,最幸运的事,莫过于与你相遇,家人一场。

还记得电影《比海更深》里,男主老母亲的一句话令人感慨万千:“人走以后啊,再怎么想念都是枉然。”

家人的事,从来都不应该是小事,这也是欧派品牌一直在倡导的文化。

今天是515国际家庭日,欧派家居集团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杂志在京举办“唤爱回家暨《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数据发布会”,并倡议人们“给爱一个行动”——给家人一个“爱的抱抱”。希望大家能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让家人了解心中的关心和爱意。

那些年欠下的陪伴,就从一个爱的抱抱开始,打破僵局吧。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5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0912 second(s)